本文转自:乌兰察布日报
●赵东清日常备课 本报记者 马佳敏 摄
初秋的乌兰察布市特殊教育学校,杨树叶微微泛黄,阳光透过枝叶柔和地洒进教室。赵东清老师站在教室中央,流畅地用手语讲解着: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。”她的嗓音有些沙哑,却沉稳有力。听障孩子们专注地跟随她的手势,不时有人抬起手,轻轻模仿。
自从教以来,赵东清的心便与这些特殊的孩子紧紧连在一起。她深知他们内心敏感脆弱,需要比常人更多的呵护。每一天,她既当老师,又做母亲:清晨查看学生衣着是否整齐,天冷叮嘱添衣;课间留意情绪变化,哪怕一个低落的眼神也不放过;课堂上,她一遍遍纠正发音,手把手地教;课后还陪着做康复训练,从肢体协调到语言表达,细致入微。她始终用行动告诉孩子:“你们值得被爱,值得被重视。”
曾经有一位学生因家庭变故而自我封闭,不愿与任何人交流。赵东清每天放学后都陪在他身边,用手语讲故事,玩小游戏。起初,孩子总是低头回避,但她没有放弃。几个月后,他终于抬起头,眼神里重新有了光。渐渐地,他露出了笑容,也开始和同学互动。
对于一些无法到校的重度残疾儿童,赵东清坚持“送教上门”。不论严寒酷暑,她背着教具教材,一步步走进孩子的家门。每一次送教,不仅传递知识,更输送着温暖与希望。许多原本失去学习机会的孩子,因此认识了字、学会了表达,在知识中慢慢成长。
十余年来,赵东清创造了无数感动的瞬间。崔铎耀、姚明晨等5名孩子经她康复训练后,进入普通学校就读。今年,学生刘平更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。赵东清热泪盈眶——她深知这个家庭的不易:刘平母亲残疾,妹妹同样在特教学校读书。这张录取通知书,为整个家庭带来了希望的曙光。
成绩背后,是赵东清日复一日地坚持与钻研。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,将人工智能、经典诵读融入课堂,为孩子们搭建通往未来的桥梁。在她看来,每个特殊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,只要给予足够的阳光与雨露,终会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。
“特殊教育不是拯救,而是唤醒。”这是赵东清常说的话。她仍记得听障孩子们第一次触摸智能机器人时兴奋的手语,也难忘语训班学生第一次对她喊出“妈妈”时的温暖瞬间。这些时刻,让她更加坚定自己的使命。
十余年如一日,赵东清不仅传授知识,更引领着孩子们走向更广阔的人生。她用手语搭建沟通的桥梁,用爱心抚平心灵的创伤,用专业铺就成长的道路。如今,她依然满怀热情。每当看到孩子们用手语热烈交流、家长眼中重燃希望,她便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。
“累了的时候,看看孩子的笑脸就好。他们教会我什么是纯粹的爱。”赵东清说,“这份事业,是渡人,也是渡己。”
对于这些生活在静默世界中的孩子来说,赵东清就像一盏灯,温柔地照亮他们的世界。她也是千千万万特教工作者的代表,始终相信每个生命都能绽放光彩。她愿意一直做那名托举梦想的人,陪伴孩子们走向更明亮的未来。
[手机扫一扫]
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