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济南日报
济南协和双语实验学校探索育人新路径
用智慧激发潜能 用匠心守护成长
在济南协和双语实验学校高中部,有这样一个充满智慧的班主任团队,他们以学科专业为基,以创新管理为径,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。通过个性化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内在潜能,构建了家校共育的坚实桥梁,用爱心与智慧助力每一位学生在包容与奋进中绽放光芒。
杜深江在授课
李敏与学生
王金龙和学生
物理定律妙用
成班级管理“金律”
在高三物理教师、班主任杜深江的班里,学生的物理知识学得都不错,因为他巧妙地将物理学科思维融入班主任工作,物理定律与班级管理环环相扣,学生想记不住都难。这一独具特色的带班模式也让班级氛围极其热烈与融洽。
他从牛顿第一定律中提炼出班级管理的智慧:“任何一个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的作用时,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,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。”这启发他引导学生主动改变学习状态,而不是被动接受管理。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,教师需要做的是给予适当的外力引导,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。”
结合“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,在同一直线上,大小相等,方向相反”的牛顿第三定律,他则注重与学生平等沟通,“我们如何对待学生,学生便会如何反馈。”这种相互尊重的理念让班级氛围格外融洽。他的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想法,愿意分享成长困惑。
杜深江通过制定清晰的班规体系,让学生参与规则制定,自觉遵守并互相督促。班级实行积分制度,从课堂表现、作业完成到宿舍卫生,全方位量化评价,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班级组织架构则借鉴“并联电路”知识点,小组之间既竞争又合作。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,组员相互支持,共同进步。这种透明公正的评价体系让学生明确了努力方向,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。
在他的班上,学生的学习精力分配如同“能量守恒”,他通过课间播放音乐、课前播放视频等方式,帮助学生调节状态,保持学习效率。“我格外注重劳逸结合,适度的放松是为了更高效的学习。”
杜深江认为,教育不是单打独斗,学科之间、家校之间都要形成合力。作为班主任,他定期与任课老师沟通学生学习情况,与家长交流教育方法,引导家长放手让孩子自主成长,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责任感。他还经常在家长群里分享教育心得,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,建立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。这种全方位的合作机制,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构筑了坚实保障。发现学生闪光点人人皆可成才
高二数学教师、班主任王金龙的学生中,有人中考成绩只比当年高中提档线高约20分,但在高二期末考试时全市排名较入学时已提升了3.3万名;还有学生从入学时全市4万名,提升至闯进7000名大关。对于学生成绩的变化,王金龙如数家珍。他以精准的教学策略和有效的家校沟通,带领班级学生实现了学业成绩的显著提升。
王金龙注重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,通过培养典型学生发挥带头作用。每天清晨,总有几名学生会早早来到教室自觉开始早读,他们响亮而规范的读书声感染着每一个走进教室的同学,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。王金龙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碎片时间,排队跑操前、课间休息时,学生们都会自觉拿出便携式学习资料,记单词、背知识点、讨论题目。“这些零散时间累积起来,每天可达60-90分钟,如果好好利用,就可能比别人多学很多。”王金龙说。
他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内驱力,经常用往届学生的成功案例激励学生,帮助学生分析优势科目和弱势科目,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。班内有学生偏科严重,他便指导学生保持优势的同时,通过每日加练题、课后请教老师等方式提升弱势科目,实现成绩翻倍提升。这种精准的个性化指导,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进步。
王金龙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。他深信“人人皆可成才”,只是成才的路径各不相同。一名学生在初中时经常请假旷课,是典型的“问题学生”,王金龙发现他在体育方面很有天赋,便任命他为体育委员,负责组织班级体育活动。这一岗位让学生找到了存在感和价值感,一个学期下来从未请假,还养成了每天最后离开教室时检查空调和电灯电源的好习惯。
“我与家长沟通时发现,家长经常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指责他,我建议家长与孩子站在同一战线,一起解决问题,而不是和问题一起对付孩子。”王金龙说,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,让许多学生重拾自信,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。
用专业增进沟通做学生心灵守护者
作为学校心理教师兼高三班主任,李敏充分发挥专业优势,将心理学知识融入班级管理,与学生建立心与心的沟通。虽然入职仅半年多,但她已用专业和爱心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尊敬。
“要注重倾听学生情绪,用积极正面的暗示代替简单批评,通过心理共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。”李敏认为,高三学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,心理疏导尤为重要,而心理教师的专业背景让她能更敏锐地察觉学生的情绪变化,及时给予支持。
在班级管理中,李敏善用心理学方法,注重具体化表扬和批评。她不会简单地说“你真棒”,而是具体指出“某某同学今天主动帮助同学改正错误”;也不会笼统地批评,而是明确指出“某学科某时间段表现不够认真,让我们一起想办法改进”。这种具体的反馈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,明确了改进方向。
在沟通敏感话题时,她总是先询问学生:“你愿意和我聊聊吗?”尊重学生的意愿,必要时到心理咨询室进行私密交谈,保护学生隐私。处理学生冲突时,则先让双方冷静下来,再引导他们换位思考。这些方法有效地促进了班级和谐氛围的建设。
“我永远在你身后,不管是作为班主任还是心理老师,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来找我。”这是李敏常对学生说的话,这种无条件的支持让许多学生敢于敞开心扉。“有个学生原本不太合群,在我多次引导下,逐渐打开心扉,主动来找我交流情绪和学习情况。”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建议后,这名学生的学习状态明显改善,学习态度也更积极主动。
作为高中部心理教师,李敏每周都要为各个班级上心理课,还要负责心理咨询工作。她巧妙地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,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学知识,在心理课上保持专业定位。虽然工作繁忙,但她很好地平衡了两种角色,做到相互促进。通过心理课和心理咨询,她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状况,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班级;而班主任的工作经历,又让她在心理辅导时更能理解学生的实际处境。
该校副校长李琳说,协和双语教师以各自的专业特长和教育智慧,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、个性化的成长支持。他们的实践体现了学校关注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,展现了当代教师勇于创新、尽职尽责的良好风貌。(济南日报·爱济南记者 曹莫)
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