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景帝三年(公元前154年),因晁错提出削藩政策,引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联军起兵反叛,借“清君侧、诛晁错”为名发动兵变。当时叛军势力强大,来势汹汹。尽管汉景帝派遣名将周亚夫迎战,但面对叛军连连攻城,士气旺盛,能否平乱充满变数。朝中大臣纷纷建议诛杀晁错,以满足叛军“清君侧”的要求,期望借此换取退兵。汉景帝采纳建议,命令将晁错腰斩于东市。可晁错遇害后,七国联军不仅未退,反攻更为激烈,吴王刘濞更自称“东帝”,与朝廷公然对抗。此时汉景帝才重用周亚夫亲率大军镇压叛乱。
然而,这其中也引发了争议。以汉景帝的聪明才智来看,所谓“清君侧、诛晁错”不过是叛军谋反的借口。既然已经起兵,杀晁错怎能让他们撤兵?这显然不现实。汉景帝心知肚明,只是形势所迫,必须牺牲晁错以图稳定局势。晁错被腰斩,不仅因其性格孤僻、得罪众多权贵,更是当时局势的无奈之举。
展开剩余80%晁错本人在朝中人缘极差,源于他的性格和学术背景。年少时,他拜张恢门下,研习申不害、商鞅等法家思想,深信“人性本恶”,主张严刑峻法治理国家。研习法家的大多最终成为严酷的官吏,而历史上的酷吏结局往往凄惨。史书用“峭、直、刻、深”四字描绘晁错性格:严厉、刚直、苛刻且心狠,这样的性格让人不愿亲近。他与朝中同僚关系极差,孤立无援。
早在汉文帝时代,晁错已颇有名声。彼时,他仅是太子家令,恰逢汉文帝推举贤良方正之士,晁错凭借优秀的《举贤良对策》脱颖而出,被擢升为中大夫。之后,他多次上书,针对当时国政问题提出建议,尤以削藩问题著称,虽未获采纳,但已露锋芒。晁错性格锋利,招致不少大臣反感。
汉文帝驾崩,汉景帝即位,晁错作为太子师,迎来发挥抱负的机会。晁错意气风发,汉景帝对他极为信任,晁错被迅速提拔为长安内史(长安城最高行政长官),权势滔天,几乎凌驾三公九卿之上,掌控大政方针。其他大臣对此不满,视晁错为权力独断者。尤其是丞相申屠嘉,对晁错极为反感,暗中寻找机会整治他。
晁错为便于上班,私自凿开宗庙围墙开门,此举激怒了申屠嘉。申屠嘉奏请处死晁错,指其破坏祖宗祭祀圣地,罪无可赦。晁错提前获知,急入宫自辩,称获皇帝许可。朝上,汉景帝平静回应,表示此事获准,无需追究。申屠嘉无计可施,郁郁寡欢而终。申屠嘉死后,御史大夫陶青接任丞相,晁错升为御史大夫,备受宠信。
晁错因性格与权势,朝中无人欢迎,他几乎无友。为实现政治理想,他再次提出削藩,主张削弱诸侯国势力。此举虽得到汉景帝支持,但引发大臣反对。朝议时,大臣们默不作声,唯有外戚窦婴力主反对。然汉景帝铁心推动,窦婴反对无效,削藩政策顺利通过,迅速实施。
削藩导致吴楚等七国起兵反叛,史书评价晁错削藩为“书生误国”。晁错在《削藩策》中坦言,削藩必引起诸侯反抗,但不削,祸害迟早到来。虽预见反乱,却未作充分准备。叛军攻城时,晁错竟主张皇帝御驾亲征,自己镇守长安,且建议以城池土地贿赂叛军,令皇帝失望至极。显然他对乱局毫无应对之策。
在叛乱爆发后,晁错仍无备战措施,未整顿军备,未储备粮草,未加固防御,反而提出软弱的退让方案。身为谋臣,应有预见性和全面防备,晁错却轻率行事,导致自身失势,成为弃子。
此外,晁错与袁盎矛盾激烈。袁盎为善交际者,处处得人心,与晁错针锋相对。袁盎因受贿被晁错查处,贬为庶人。叛乱爆发后,晁错怀疑袁盎与叛军勾结,坚决立案调查。袁盎则凭借人脉寻窦婴帮忙,引荐见皇帝。袁盎提出,叛乱的根源是晁错削藩,且叛军起兵口号为“清君侧、诛晁错”,只要杀晁错,赦免诸侯,便能息兵。汉景帝虽犹豫,但最终倾向牺牲晁错以换取稳定。
数日后,陶青、陈嘉、张欧联名奏请诛杀晁错,指责其建议皇帝亲征、留守后方,且主张以城池土地贿赂叛军,属大逆不道。汉景帝批准,派中尉在东市将晁错腰斩。晁错临刑时穿朝服,恐怕不解为何被皇帝所弃。
汉景帝此举,是为团结大臣、稳定朝局。晁错虽为师傅,削藩策失败,且无乱局应对,群臣对他怨声载道。只有除去晁错,朝廷方能凝聚力量,协助皇帝平叛。
事实上,晁错深知削藩必激怒诸侯,却未做军事准备,反显其政治上的不成熟。相较之下,贾谊作为同时代谋臣,主张稳步削藩,兼顾礼法与分封,着眼长远,后来汉武帝推恩令即源于此,实用性更强。晁错的激进与缺乏谋划,使其最终悲剧收场。
综上所述,晁错虽有才华,却因性格尖刻与政治手腕欠缺,成为书生误国的代表人物。他的削藩之策虽然意在加强中央权威,却因准备不足,反引发七国之乱,葬送自己和家族的命运。
参考文献: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
注:文中图片均来自电视剧《汉武大帝》截图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